诚利和 尽早告诉孩子的社交真相:不必成为受欢迎的人
诚利和
先跟大家讲个故事:
暑假期间,有一位老读者,为孩子精心挑选了一个口碑极佳、价格不菲的夏令营,期待满满。
然而,开营才三四天,她的私信就"轰炸"了我的后台。
"大 J,我快熬不住了!"
她发来一连串夏令营老师分享的活动视频和照片,"你看,别的孩子都三五成群,笑得那么灿烂,抱在一起打打闹闹。
我家娃呢?不是一个人在角落安静地画画,就是远远地站着看别人玩……他是不是被孤立了?是不是性格太孤僻了?我花这么多钱,不是为了让他去当观众的啊!"
图源:网络
她甚至专门去问了带队老师,得到的回复是:孩子状态很好,情绪稳定,遵守规则,能完成所有任务,只是他更享受独处或小范围的互动,暂时没有特别强烈的意愿去主动融入大群体交新朋友。
老师的反馈本该是颗定心丸,可她的焦虑却丝毫未减:
"稳定?稳定有什么用!夏令营不就是让孩子去交朋友、练社交的吗?他这样稳定,不会社交,以后可怎么办?"
说实话,我认认真真看了几遍她发的照片和视频,孩子的表情平静而松弛,确实是常常一个人,但眼神里明明满是好奇和开心,还真没有"孤僻"和"被欺负"的意思。
从宝宝一两岁被带去"混龄玩",到三岁入园、六七岁入学,我们当家长的,当然知道社交能力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课。
但在这个过程中,常常是孩子还没来得及真正去适应,去找到自己的位置,我们这些大人,就先被"我的孩子不够受欢迎"的恐惧击溃了。
这背后,藏着一个被我们普遍误解的命题:社交的本质,究竟是什么?
01
社交真不是"自己憋着还要伺候别人"
早几年,网上最流行的社交形容词是"社牛"和"社恐"。
这几年变成了" E "人和" I "人。
老实说,我更喜欢" E "人和" I "人这个说法,因为这种分类方法的核心是:E 人和 I 人获取和消耗心理能量的方式截然不同。
E 人能量来源就是外部世界,尤其是与人互动;所以社交本身就让 E 人舒服,快乐,充满力量;而 I 人的能量来源独处和小范围、深度的互动,所以自己呆着更舒服。
来来来,划重点,这种分类方式的核心是"怎么让我舒服",而不是"我要怎么做才能让别人喜欢我(让别人舒服)"。
而这,其实才是社交的本质:
真正的社交核心,从来不是"别人",而是"自我"——是我在群体中如何实现自洽。
无论身处何境,我都能保持内心的松弛与真实,清晰表达"我是谁"、"我要什么",并能与他人建立有效的沟通与合作。(追求"自洽"与"连接")
别人怎么看我,喜欢还是讨厌我,欢迎我还是排挤我,别人想做什么,不想做什么,这些我能看明白,能感受到,也能接受,这些不影响我真诚地做我自己——这才是真正高情商的社交者。
那咱们再回头看看留言里夏令营"总是一个人"的孩子,人家娃自己一个人呆着很舒服,状态情绪都很好,愿意配合老师和同伴完成各种任务——这不就是很自洽,社交处理的很好么?
但咱们家长却焦虑,却总觉得"我的孩子为什么不是社交里最受欢迎,最活跃的那一个"。
02
我们混淆了
"被接纳"和"受欢迎"
说实话,写下这个小标题时,我心里是有些发烫的。因为我太懂了。
从小到大,我都是个典型的"高敏感"孩子。人多的场合,我会不自觉地紧张,耳朵发烫,生怕说错话、做错事惹人笑话。
我羡慕那些在人群中闪闪发光、呼朋引伴的"小太阳",内心却总有个声音在嘀咕:"他们为什么能这么自在?我是不是不够好?" 这种对社交的隐隐畏惧和"必须受欢迎"的执念,像影子一样跟了我很长很长的时间。
一旦有需要公开发言的场合,我就会一遍一遍地练习
图源:我自己的
直到年过四十,经历了足够多的人生起伏,我才恍然惊觉:
原来诚利和,我(以及无数像我一样的家长)长久以来的那份焦虑,源于一个根本性的混淆——我们把"被接纳" 和"受欢迎" 当成了同一件事。
被接纳,是深植于人类基因的底层需求。
发展心理学大师艾里克森将学龄期(6-12 岁)的核心心理任务定义为"自我认同 vs. 自卑感"。在这个阶段,孩子走出家庭的小天地,进入学校这个更广阔的社会化熔炉。
他们开始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(学业、才艺、遵守规则)获得认可,从而建立"我能行"的自我认同。而与之紧密相连的,就是对"归属感"和"被同伴接纳"的强烈渴望。
孩子希望有朋友,希望自己的存在被看见、被认可,不想被孤立、被排斥——这完全正常,且无比健康。这是一种寻求安全感、确认自我价值的本能。
一个孩子能被小团体接纳,能有 1-2 个可以说说心里话的伙伴,他的内心就能获得支撑,勇敢地去探索世界。这,就是"被接纳"的力量。
而"受欢迎"则完全是另一回事。它追求的是广泛的关注、普遍的喜欢、成为人群的中心。
它往往与外在表现、社交技巧、甚至某种程度的"人缘游戏"相关。它更像是一种"社会地位"的象征。
然而,我们(包括曾经的我自己)却常常把这两者粗暴地画上等号:
"孩子有朋友" → "孩子必须有很多朋友,谁都要喜欢他!"
"希望被接纳" → "不能有人不喜欢他!"
就是因为我们搞混了,才把一种健康、基本的心理需求(被接纳),扭曲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、且充满压力的苛刻标准(普遍受欢迎)。
当"被接纳"的刚需,被偷换成了"受欢迎"的执念,我们就开始了一辈子在社交场上的委曲求全:
压抑真实的感受和想法——"他们喜欢这个,那我也得说喜欢";
过度迎合他人——"他想要这个玩具,那我就让给他,这样他才会跟我玩";
害怕表达不同意见或拒绝——"万一我说‘不’,他们就不理我了怎么办?";
对任何微小的冷落或拒绝都过度敏感、反应激烈……
03
如何培养一个孩子
松弛自洽的社交能力
真相一:社交的本质是"连接"而非"取悦"
行动指南:把"数量"换成"质量"
具体怎么做呢� � � �
1、关注关系的"温度",而非"热度":
少问:今天有几个小朋友跟你玩?
尝试问:今天和谁一起玩得最开心 / 最放松?你们一起做了什么有趣的事?
有没有哪个时刻,让你觉得和 XX 在一起特别舒服?
2、把焦点引向关系的质量和孩子的主观感受:
珍视"小而美"的互动: 不必强求孩子融入最热闹的圈子。
如果他愿意安静地和一个朋友分享一本书,或者在团队项目中默默承担一个角色,这同样是宝贵的"连接"。
3、肯定这种深度或合作的互动:
"看到你们俩头挨着头看书,真像两个小书虫,这种安静的陪伴也很棒!"
4、创造"深度连接"的土壤:
在家多进行需要合作或深度交流的活动,比如一起做一顿复杂的晚餐、完成一个拼图、讨论一个绘本故事的不同结局。
让孩子体验到,真正的连接来自于共同投入和相互理解,而非表面的热闹。
真相二:不必被所有人喜欢,是成长的必修课
行动指南:把"被排斥"变成"认知课"
当孩子因不被某个群体接纳而难过时,可以聊聊"口味"、"磁场"或"游戏类型":
就像有人爱玩冒险游戏,有人爱玩拼图游戏,你们喜欢的游戏不一样,所以暂时玩不到一块去,很正常。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量场,有些人的靠近让你舒服,但有些人会让你有点累,远离让你不舒服的人,不是你的错,是保护自己。
强调"选择权"和"边界感",明确告诉孩子,你不需要强迫自己去喜欢每一个同学。你可以选择和谁建立更深的连接。
同时,你也有权利说不——比如不想分享某个特别心爱的玩具,或者不想参加某个让你不舒服的游戏。礼貌地说"不",是尊重自己也是尊重他人。
真相三:真正的社交能力,是做真实的自己 + 尊重他人
行动指南:在"真实"与"尊重"间搭建桥梁
家是练习场,鼓励孩子表达真实想法和感受,即使与父母不同。
当孩子说:
我觉得这个电影结局不好……
我现在不想去亲戚家……
父母要做的,是倾听和理解,而非立刻纠正或否定。
练习非暴力沟通法:(具体可以看看这篇在这件事情上,我不希望孩子控制情绪)。
例如:
"当你在画画时突然拿走我的彩笔,我感觉很着急,因为我还没用完,我希望你下次能先问问我。"
当孩子与同伴发生争执,别急着当裁判。引导双方轮流陈述:
你刚才为什么生气?
你觉得他哪里做得让你不舒服?
那你们觉得,接下来怎么做,能让两个人都感觉好一点?
04
尾声
说到底,我们如此焦虑孩子的"社交力",常常是因为,我们心疼那个曾经在人群边缘,渴望被看见、却不知如何是好的自己。
我们把旧日的不安投射到了孩子身上,想替他们"推"开一扇门,仿佛这样就能弥补我们自己的遗憾。
但孩子的路,需要他自己走。
那个安静的孩子,或许正用他独特的方式,与世界自洽地连接。当我们能接纳他本来的样子,其实也是在拥抱那个不完美的自己。
放下"必须受欢迎"的执念,相信孩子有他自己的节奏和光芒。
父母的松弛,才是孩子社交底气最好的来源。
正在团
� � 开团|北极圈的长高秘诀,我跨越 7000 公里薅回来了
� � 开团|回购第 6 年,空瓶最多,100 块出头!
大 J 叨叨叨
对了,社群上周安排了开学季的书单,如果对于语文学习不知道如何做深度拓展和跨学科延伸,以及写作文头大无从下手的,可以戳下面小程序去看看~
它和校内教材同步,有深度但也足够好读,坚持跟着读下来,阅读和写作这两个大块头基本就轻松搞定了~
戳这里直接购买↓
还要再次感谢大家上周直播的陪伴,你们都留言说,好喜欢看我直播。我和朔总直播间吃螺狮粉都会被刷火箭,太感动了。
我想我是幸运的,遇到这么多爱我的小伙伴。我能做的除了感恩,就是更好努力,不辜负这份偏爱。
这张图我会一直一直存着,谢谢你们
(不知道多少人能看到最后,但我仍然想把我想说的都说了)
� � 点击【阅读原文】
搜索历史文章诚利和
通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口袋超盘 陈梦非常新发声:追求美会影响比赛的认知存在误区,女运动员也有追求美的权利
- 下一篇:没有了